Tuesday, May 16, 2006

原是物語 2006-05-11

理財投資
P28 信報財經新聞 孔少林
2006-05-11

原是物語
落杜老誌的原動力

  「昔日,城中名仕聚首言歡繁華地,今日,超凡氣派更勝從前新經典。」杜老誌夜
總會於1948年創立,2002年結業,最近重新啟業。這句對聯,是杜老誌在報章刊登全版
廣告的標題。

  日式夜總會最風光時期應該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杜老誌位處港島,客人檔
次較高,曾經是金融界晚飯後的主要聚腳點;昔日,中環人在杜老誌撞到熟人的機會,
跟在皇后大道中和畢打街十字路口差不多。

  日式夜總會式微,跟一個從香港人日常詞彙消失的名詞有關,這個已消失的名詞是
「China trade」。八十年代,China trade是多個行業的統稱,包含跟內地有關連的商
業活動,代表打工族上位捷徑,更是趕得上潮流的象徵。China trade從詞彙中消失,
是因為北上公幹已成為大部分打工族工作的一部分,正如我們不會煞有介事形容自己正
在呼吸。

  內地八十年代開始開放,造就了難得的搵快錢機會,一大批先行者在八十年代享盡
甜頭;這些人當中有勤奮過人,但大部分人是拿到等於金錢的「批文」或「特別關
係」。這批「八十年代有錢人」自娛和應酬模式不是飲紅酒、食雪茄、打高爾夫球,而
是到夜總會「消費」。昔日,有影響力的內地官員,有誰沒有在尖東和杜老誌留下足


  內地經濟繼續開放,港人大舉北上,內地人出國不再是難事,二地人民的競爭愈來
愈激烈。「八十年代有錢人」的現況,一就是兵敗如山倒,一就是發現同樣夜總會消費
模式和質素,在內地不但隨處可見,價錢更比香港便宜一大截。不少「八十年代有錢
人」已不再有錢,繼續有錢的亦因為工作關係,長時間逗留內地,索性把公司業務和夜
總會「消費」一併北移。香港人生活不是突然變得「健康」及「運動型」,只是消費地
點不同;今天中環人聚腳點是鄰近東莞高爾夫球場的夜總會(「老婆,打完波已經天
黑,晚上在內地高速公路駕車好危險,避免妳擔心,我明早才返家」)。

  根據廣告內容,杜老誌重開的賣點,是吸引中環人重拾昔日光輝,特別刊登一大堆
Bo Bo、Di Di、阿Cat等令人懷念的「港式公關」名字。杜老誌更為客人設計光顧夜總
會的藉口:翌日杜老誌再刊登「給太太的一封信」為題的廣告,信中最後一句是「如果
因為我間中上杜老誌夜總會消遣與令我好像對妳有一點點的內疚,其實更可能是我加倍
對妳的關心和愛護所出一點補償的原動力。」China trade已成歷史,但杜老誌能否在
劣勢中站住腳,需要的除了這股原動力,還需要一個奇。

母子變兄弟

  內地企業把部分業務在香港上市,上市過程中,遇到港交所上市科問到關於母公司
和子公司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保薦人獻計盡量兵來將擋,承諾子公司所有股東權益在
上市後必得到保障。其中最常見問題,是母公司和子公司業務範圍重疊,子公司上市後
怎確保不會出現「母子爭食」情況。為能通過上市科審批,子公司在上市前,通常會跟
母公司簽署一份「不競爭協議」,立即禁止「母子爭食」。

  本欄年初以〈娘最親〉(2006月1月3日)為題,談論內地柴油發電機生產商濰柴動
力(2338)與母公司中國重汽反目成仇。最新發展是,重汽索性跟濰柴斷絕母子關係,
把持有濰柴股份轉給山東國貿委。即是說,山東國貿委直接持有重汽和濰柴股份,重汽
和濰柴關係由母子變為兄弟。重汽聲明將與濰柴正面競爭,什「不競爭協議」當然絕
口不提。據聞,重汽打算來港上市,跟前度兒子兼現任兄弟同場火併。  

除了是濰柴單一最大股東,重汽過去也是濰柴最大客戶;濰柴失去最大客戶的影響,在
去年業績和股價表現反映出來:2005年純利下跌四成,股價從一年前的二十八元,跌至
今年初的十一元。

  濰柴近期股價表現,又再證明市場擁有具效率的「消化消息」功能。年初傳出重汽
和濰柴不和消息後,濰柴管理層一面向市場坦白解畫,一面部署脫離母子關係後跟重汽
正面交鋒的策略;這對市場來說,這總勝於依賴來自四方八面、似是而非的傳言。投資
者可看到一幅較清晰關於前景的圖畫─失去最大客戶,多了一名競爭對手。投資者的心
態是,不怕環境變壞,最怕看不清環境變得多壞。

  濰柴股價從年初低位反彈六成,上月宣布業績急挫後,股價仍不斷上升,代表投資
者已接受濰柴和重汽這段「母子變兄弟」的關係。關係不錯是古怪,但總勝於模糊不
清。

一蚊包救國

  顧客今天走進麥當勞,餐牌上除了致肥元兇漢堡包、薯條,還有健康有益的沙律、
生果,頓時令人朝氣勃勃,醒目醒神。麥當勞近期業績回勇,集團營業額到分店平均銷
售額到每股盈利皆報捷,股價是五年來新高。四年前,麥當勞陷入開業以來最低潮,季
度業績錄得有史以來首次虧損,股價跌至新低。公眾批評麥當勞食品不健康,是導致美
國人癡肥的主因;多名顧客向麥當勞索償,官司正進行中,相信陸續有來。一時間,麥
當勞失去重心和方向。

  麥當勞用了四年時間大翻身,形象從負面走向正面,許多人認為全靠沙律。這場仗
是贏了,但功臣不是沙律,而是雙層芝士漢堡。2002年底,麥當勞在大鑼大鼓聲中,推
出一系列沙律食品,建立健康形象,但同一時間推出「一蚊包」(Dollar Menu)優
惠,顧客只需用一美元,就可以在多種特價食品中選擇一款,以雙層芝士漢堡最受歡
迎。這個本來是短期的推廣計劃,由於反應熱烈,優惠仍然繼續,成了麥當勞佳績的最
大推動力。

  美國是麥當勞的主要市場,主要顧客是精打細算的年輕人和低收入人士,他們重視
食品售價多於健康。當雙層芝士漢堡售價是一美元,而沙律是三點五美元,要他們在二
者中做抉擇並不困難。目前美國麥當勞每日售出雙層芝士漢堡和沙律的比例是八比一。

  麥當勞努力塑造好玩、過癮形象,吸引年輕顧客,目標達到了,但跟原定計劃有出
入;顧客對沙律興趣不大,最受歡迎是又便宜又抵食又不健康的雙層芝士漢堡。或許這
不是意外,由始至今,麥當勞管理局完全掌握形勢,他們深明快餐講求包裝,多於食物
與否健康;推出沙律是塑造健康形象的一項包裝,是造勢工具,真正賺錢是顧客「至死
不渝」的包類食品。是意外或有計劃並不重要,可肯定的是「I’m loving it」的
「it」是指雙層芝士漢堡,並非沙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