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2, 2006

原是物語2006-05-22

理財投資
P28 信報財經新聞 孔少林
2006-05-22

原是物語
阿媽上場風險

  電視機畫面中,拿到認股表格的阿伯說:「中國好,中銀實好

。」萬人空巷認購新股的場面重現。財經演員向投資者派定心丸:

「今次排隊認購新股不代表市場出現泡沫,因為沒有炒申請表格情

況出現。」中國銀行上市準備了數以百萬計表格,當然不會出現炒

表格的情況。

  中行(3988)是全球過去六年來集資規模最大的IPO,它選擇在

香港上市,是香港人的驕傲,在這時候提出絲毫疑問,在別的國家

可被視為叛國行為。中行上市為多個行業帶來直接得益,例如證券

行和銀行提供認購新股孖展融資、傳媒刊登關於招股的通告及有關

消息等。我慶幸活在言論仍有自由的香港,更慶幸香港仍有一份像

《信報》的刊物,容許我在這全城歡騰的時刻,提出關於中行上市

的另類意見。

  我的疑問很簡單:為何中行要上市?這問題引申出另一個問題

:為何中行可以上市?我們不是有一間已上市的中銀香港(2388)

嗎?

  中行持有中銀香港66%股權,關係是母親與兒子;既然中銀香

港已在香港上市,中行有沒有必要跟中銀香港同場競爭?現實生活

中,阿媽對阿仔是無私的,假如母親中行也是把最好的留給兒子中

銀香港,可行做法是把內地銀行資產注入中銀香港,壯大已有上市

經驗、已吸引為數不少股東的中銀香港。事實上,這做法並不罕見

,中移動(941)上市的時候只擁有二個省份資產,內地的母公司沒

有來港上市,選擇把其他省份資產逐一注入中移動。既然有先例,

中行為何不把內地銀行資產注入中銀香港?

  中行上市的後果是,中銀香港將成為香港最沒有發展中國業務

潛力的銀行股。華資小銀行揚言斥資數億元打進內地市場,投資者

可質疑小銀行不自量力,但不能抹殺小銀行北上的決心和成功的可

能性。中銀香港怎樣跟中行在內地競爭?怎可能有贏面?中國銀行

二個品牌在內地市場怎樣競爭?這點我想不通。內地人怎分辨中國

銀行和中銀香港的分行?公司名字後面多了「香港」二字代表什

?即使中銀香港用「集友」或「南洋商業」等品牌在內地開分行,

這些品牌在內地的知名度又如何?中行來勢洶洶上市,這場仗許勝

不許敗,日後應是中行無私地為中銀香港想,抑或中銀香港讓路

予中行?答案呼之欲出。中銀香港日後在內地業務,極其量是為北

上的港商提供銀行服務。

  內地業務一直以來都是投資者對中銀香港(及所有銀行股)的

主要憧憬。中銀香港管理層對打進內地市場也充滿信心,在2006年4

月出版的年報,董事長報告指出:「2006年至2011年的戰略計劃將

引導本集團如下的戰略前景:中銀香港將致力為一家在香港本地具

有堅實基礎的頂尖金融集團,同時在中國內地市場爭取出色表現。

」假如我是中銀香港小股東,我一定反對中行上市,我會在股東周

年會中提出疑問:「當年中銀香港上市,主要原因是我看好內地銀

行業務,如今內地發展潛力幻滅,管理層怎向小股東交代?」

  中行和中銀香港的母子關係,跟控(005)和恒生(011)不

是相似嗎?情況不同,有二個重要分別:一、恒生擁有歷史悠久、

獨立個性的品牌,在內地市場可發揮自己的潛力,況且控在內地

業務規模有限,理論上恒生有龐大發展空間。二、豐在恒生上市

後才收購其控股權,而中國銀行母子先後在香港申請上市,監管者

有否考慮到中銀香港小股東的利益?把控和恒生關係跟中國銀行

母子比較似乎不合適。

  中行上市,反而跟去年申請上市的世茂房地產(649)相似。「

世茂阿媽」已有一間在港上市的「世茂阿仔」。據傳媒報道,港交

所去年以存在競爭不明朗因素,否決「世茂阿媽」的上市申請;後

來「世茂阿仔」找來獨立財務顧問向小股東提供意見,建議小股東

接受公司放棄內地地產業務發展機會的方案;經股東會通過「世茂

阿仔」日後只專注海外業務的決議。「世茂阿仔」的決定匪夷所思

,但起碼小股東經過法例程序考慮過,有機會投票,最後選擇自廢

武功。中行卻大模廝樣奪去中銀香港小股東以為屬於自己的東西。

  我們夾道歡迎中行來港之同時,請花一點時間去思考中銀香港

即將失去的東西和日後的出路。世上真的只有母愛最真?

世界盃的缺陷美

  歐冠盃決賽雖然較賽前期望的「亨利對朗拿甸奴」比拚稍為失

色,但戲劇性十足,不失為一場好球賽。賽前有人把這場球賽形容

為「英西大戰」,其實雙方正選球員中,巴塞隆拿只有三名土炮,

阿仙奴更只有二位。

  自從歐盟的誕生及十年前的波士文案例,令歐洲各國球員的流

動性大增,大球會購買及派遣外援球員上陣的限制大減;逐漸所有

歐洲頂級球會的本國球員數目皆寥寥可數。

  我看過的第一場歐冠盃決賽,是1983年漢堡對祖雲達斯,賽事

被譽為1982年世界盃決賽西德對意大利的翻版,因為祖隊有六名世

界盃冠軍意大利隊成員,漢堡則有多名西德國腳壓陣。

  相比之下,近年所有決賽都是八國聯軍對八國聯軍─阿仙奴的

十一名正選,正好來自八個國家,巴塞也有「七國咁亂」。

  從球迷的角度看,每一輪歐聯賽事都好像是電子遊戲Winning

Eleven中的夢幻隊對碰,上陣球員粒粒皆星,陣容完整,強隊實力

愈來愈強。以前由於外籍球員數目有限制,大球會不容易在世界各

地找尋到最佳配搭,因此球隊的水平較接近,小球會往往靠幾名冒

起的新秀打出名堂,好像來自東歐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的球隊也曾

爆冷勝出。今天這些國家的優秀球員一早便外流,本身財力亦遠遠

不及西歐勁旅,沒有能力挽留或招攬技高一籌的球員,所以年年冠

軍都離不開那十枝八枝隊伍。

  世界盃之所以引人入勝,並非足球水平最高,而是球隊的實力

由天注定,不能用錢搭夠去填補缺陷:英格蘭長年缺乏左腳球員,

今年終於有右腳球員祖高爾成功填補,卻因為前鋒受傷而陷入危機

;強如巴西,則長期「有前無後」;八年前法國隊沒有前鋒人才,

憑中後場實力稱霸,現今有世界最佳前鋒,中場卻垂垂老矣。每隊

都有強項,但同時亦有明顯弱點。正是這些不完美,令世界盃的可

觀性更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