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投資
P28 信報財經新聞 孔少林
2006-05-16
原是物語
三十八,好意頭
我每晚都有收看晚間財經新聞的習慣,最常聽到的一句開場對白,是「港股今日
急升(挫),恒指升(跌)xxx點」,無論是記者還是觀眾,都已默認恒指作為港股的
代名詞。
恒指雖然只得三十三種成分股,卻能夠在大部分時間覆蓋超過七成港股市值及成交
額,可說是一個效率奇高兼極具代表性的股市指標。因此,恒指一直被基金經理樂於採
用,作為衡量基金表現的指標。
隨近年大型H股來港上市,一直把H股拒於門外的恒指,已逐漸失去港股指標的作
用。在各方壓力之下,恒指服務公司終於在較早前提出將於今年稍後讓H股納入恒指成
分股的方案,但先決條件是H股必須完成股份改革,把所有股份變成全流通股份。
過往,恒指服務公司遲遲未有回應市場訴求把H股納入恒指,早已為人詬病;今
天,敢於站出來捍恒指固有的江湖地位,路是走對了。然而,如果一個廣為公眾投資
者應用的指數,在霎時之間作出太大改變,卻可能引來應用者非議。因此,在作出改變
之前,亦必須謹小慎微,以免引來更多批評。
一個好的指數,必須同時兼顧代表性及高效率。所謂代表性,是其表現足以反映整
體市場的平均表現,而衡量效率高低的基準,在於指數能否以最少的成分股數量覆蓋整
個市場。過去幾年間,多種大型國企先後上市,甫上市便超越傳統藍籌,要堅守三十三
種成分股的數量,而不失恒指的代表性,將愈來愈困難。然而,人的記憶畢竟有限,恐
怕要增加成分股的數量,亦不宜超過五十種。
恒指本來的成分股數量是三十種,後來才增至三十三種,據說是取其意頭,同時亦
代表恒生銀行(011)創辦的時間(1933年3月3日)。若要繼續取其意頭,恒指服務
公司不妨考慮把成分股的數量增多五間,至三十八間。我提議這個幸運的數字,不單是
取其意頭,而是因為如果增加的數額太少,恐怕憎多粥少,單是四大國營銀行及一種中
石油(857),已經不夠配給;增加五個席位,一方面可輕易應付恒指覆蓋港股七成總
市值的要求,另一方面亦不致於大幅改動現有的指數成分股結構。
招聘,招股
我最近參與公司的招聘活動,在多次招聘面試過程中,我發覺招聘面試和翻閱招股
書有很多共通點,目的都是要從過程中選取適合對象。 面試的題目,不外乎都是那
十數條,例如應徵者的履歷、日常工作範圍、離職原因、五年後的目標等。為進一步了
解應徵者,除了標準問題外,還會從他的履歷表中找出一些自相矛盾的言行作為問題,
例如:「你說離開甲公司是想跳出財務行業,擴闊自己工作經驗,但為何二年後到乙公
司從事財務工作?」招聘面試的經驗告訴我,開始時應由應徵者多說一點,不要太早打
斷他的故事,因為這是收集資料的好機會。到面試末段,自己掌握到足夠資料時,才把
一連串矛盾的問題提出,考驗應徵者的反應。
對於新上市的公司,最重要的問題亦不外乎是那十數條,例如公司的創業歷史、管
理層的履歷、行業概況、為什要上市、未來發展計劃、上市資金用途等。要找出新上
市公司自相矛盾的言行也不難,只要花點工夫,細心閱讀厚厚的招股書便可。
最近上市的現代美容(919),其招股書中,「在未來計劃及前景」一欄,提及公
司上市集資的原因是為業務發展提供資金,包括以五千七百萬元作為擴展網絡、四千七
百萬元作拓展水療浸浴等,看來合情合理。但細看「財務資金」中的「流動資金」一
欄,發覺公司於2003至2005年,每年均把現金盈餘借貸給其董事兼創辦人曾裕女士,總
數超過二億元。公司每年對外貸款的原因,是公司對那些現金盈餘找不到其他用途。現
代美容上市前三年的業務不斷增長,但每年皆找不到動用大量現金盈餘的機會,唯有借
給其董事自用;可是突然間,於2006年卻找到很多投資機會,要為公司未來發展而上市
集資,這豈不是有點自相矛盾?
我公司的招聘面試進入尾聲,到了二位候選人中選擇其一。其中一位表現特出,他
年輕、能幹、有野心,在面試中對答如流,沒有怯場。唯一的問題是,他的言行與履歷
表上的資料有點矛盾,未能在面試中作出合理解釋。最終我們選取了較平實的另一位應
徵者,覺得他能配合公司的文化,公司承受的風險較少。
不知各位讀者去年花在招聘面試的時間有多少,花在閱讀招股書中的時間又有多少
?
為什香港不能(續篇)
《職業特工隊III》除了有靚佬湯告魯斯和廣東話發音有點像講粗口的Maggie Q
外,還有上海的美麗景色。不少香港人因公務或旅遊到過上海,所以對片中的風景一點
不陌生,可是老外觀眾一定會被那後現代高樓大廈與舊式江南水鄉風貌的強烈對比吸引
住。一齣荷里活大製作電影,全球動輒有上億觀眾在戲院或客廳裏觀賞,只要有百分之
一二觀眾因此而產生遊覽上海的興趣,宣傳效果十分驚人。
其實,要看石屎森林與懷舊建築的對比,香港也有。看過《職業特工隊III》的讀
者,想像一下湯告魯斯由長江中心飛過中銀大廈偷「兔仔腳」,在青馬大橋給追殺,最
後在元朗吉慶圍大團圓,簡直可以亂真。
當然,這並非什新想頭。《達文西密碼》小說已為意大利創造了不少遊客,電影
上演後一定更加厲害。幾個月前往紐西蘭旅遊,整個國家仍籠罩《魔戒》氣息。就算
黎明夥拍張曼玉的《一見鍾情》,也令不少香港人認識三藩市。但要數在香港取景拍攝
的大片,近年好像只有成龍的《火拼時速2》和安祖蓮娜祖莉的《盜墓者羅拉》(當然
大部分觀眾目光沒有離開過羅拉的身體)。
當我都能想出要招徠荷里活電影來香港取景,其他國家也會想到,競爭一定激烈,
恐怕政府不但要出錢,還要出力。市價是多少?我們有沒有這些閒錢?我不知道,但是
製作整部《職業特工隊III》「只」花了十二億港元,而我們的旅遊發展局一年便花上
七億港元推廣香港。游說荷里活導演來港取景,在金錢方面,特區政府一定會不遺餘
力,但出力方面卻令人擔心。特區政府雖然口裏說得漂亮要支持電影業,但自1997年
後,香港電影人要拍外景的掣肘卻比以前多。唯有寄望我們仍保留一點點殖民地傳
統,對老外會通融一些吧。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