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8, 2006

原是物語2006-05-18

理財投資
P28 信報財經新聞 孔少林
2006-05-18

原是物語
輪 迴

   金融市場就像服裝界一樣,每隔兩三年便更換一次主題潮流。2000年Cyber Kids
流行的平頭裝、白飯魚T恤形象,大家已開始記憶模糊,1997年朋友聚舊掛在口邊的炒
樓發達秘笈,更加是歷史陳。近年最潮的金融圈常用名詞,應該非金磚四國
(BRICs)莫屬。

  所謂金磚四國,泛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四個新興市場。名字的排列只求順
口易記,若以國際影響力、經濟規模及增長速度計算,金磚四國的排名應該逆向由中國
數起才對。最令人奇怪的是,過去幾年炒得最熱烈的市場不是經濟實力最強的中國,而
是巴西聖保羅股市及印度孟買BSE指數,同期分別急升超過三倍;反觀中國A股市場一度
逆世界潮流而跌,直至去年中才稍見起色。

  在A股市場上市的公司,不是中國的甲組球隊,輸給對手情有可原;即使是擁有
「鑽石陣容」在香港掛牌的國企指數,表現亦「落後同儕」,由2003年底至今僅上升二
點六倍。國企股能否後來居上超越其他金磚國家,便要看8月份獲得恒生指數成分股的
「通行證」前後,能否吸引環球資金駐紮香港,令投資者再次陷入「我為股狂」的大時
代。

  若以傳統估值方法計算,國企指數於4月底的平均市盈率是十四倍,目前估值並不
昂貴。由於會計制度改變,市盈率計算可能出現了偏差,以較為可靠的息率水平,則已
跌至2004年年初以來的新低;當時國企指數升至高位後,便反覆下挫接近半年時間,高
低位跌幅超過三成半。然而,在熱錢簇擁下,投資者往往會暫時放低戒備,選擇性應用
一些配合投資者情緒的估值工具(市盈率),作為他們落場下注的藉口。

  叫得做潮流的東西,通常都不會長久。金磚四國的名字,三年後將成為歷史名詞。
不過,這並不打緊,因為潮流就像佛家學說一樣,會輪迴轉世。十年前的中資概念股興
「染紅」,十年後的今天,當炒的中資股已轉世投胎,易名為「四大護法」(四大國有
銀行)、四大金剛(金銀銅鐵等礦產商)與黑金天王(石油)。

十二元DVD影碟

  外國大型電影公司主席到中國巡視業務時,駐內地同事安排主席的行程,須確保主
席不會經過報攤,以防他順手拿起《看電影》這本雜誌。單看雜誌的圖片,主席已可感
受到內地人對外國電影的熱愛;假如把雜誌文章翻譯,主席知道中國影迷的數目不單龐
大,更是有見地和有要求的,之後必大動肝火:為何我們在中國的生意額這少?駐內
地同事傳回總部關於內地人對外國電影興趣不大的訊息,原來是失實的。

  《看電影》內容之豐富、水平之高,令香港電影人汗顏。內地影迷日趨成熟,但對
外國電影公司的營業額幫助卻不大,只帶旺了翻版DVD市場;反過來說,翻版DVD市場興
起,培育新一代內地影迷。內地人可隨便走進DVD店,購買奇斯洛夫斯基的盒裝《十
誡》,或禁片《阿爾及利亞之戰》特別珍藏版,每張影碟售價平均七至十元人民幣。香
港想看《十誡》,只能到亞瑪遜訂購;《阿爾及利亞之戰》在HMV承惠三百五十大洋。

  香港影迷人數凋零、水平低俗,像《看電影》這類高水平電影雜誌,根本無法在香
港生存,這正是內地政府及內地人大不支持打翻版的其中一個藉口:中國是發展中國
家,人民收入有限,廉價翻版給予中國人認識世界新事物的機會,日後人民富裕起來,
自會購買正版。內地人跟受翻版打擊的外國企業的解釋是,內地翻版市場其實是幫外國
電影業培養下一代付得起錢的消費者。

  細想這辯解又不完全無道理。假如香港人可以二十港元購買到《阿爾及尼亞之
戰》,香港影迷口味會否墮落至低俗笑片層次?蓬勃翻版市場能否帶旺香港電影市場?
這是一個夾經濟、法律、道德、文化的複雜課題。

  外國電影公司已忍無可忍,最近向內地翻版發出響亮一炮:華納宣布推出低至十二
元人民幣的正版DVD影碟;這一是破釜沉舟,假如外國電影公司跟翻版打價格戰,仍
打不開內地市場,後果是製造一個龐大水貨市場。內地人對華納這一炮必定大感快慰:
我們一直都在說,外國人在中國人身上謀取暴利,製作DVD影碟成本其實是很低,賣十
二元都有錢賺,過去老外滿口什知識產權、仁義道德,全是廢話。

不會死的

  到韓國公幹遇上「完美風暴」,回港後不斷細想箇中真理。韓國手機制式跟香港不
同,漫遊服務無法使用,所以出發前租了一部韓國制式手機,誰不知到後手機失靈,
於是到市內電話公司求助,又遇上言語不通。手提電腦不知是否因為放在寄艙行李內,
經不起震盪,同告失靈。最後一件出差裝備─Blackberry─在韓國是用不的。整整三
日行程,我跟世界失去聯繫,但仍可繼續工作和活,實在令我難以置信。

  微軟前高層史東(Linda Stone)現在任職顧問,專注演說和寫作,她的「必殺
技」是多年前提出一種現代人生活態度─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CPA)。我
不用多解釋,讀者都知道這詞彙的意思,因為這就是你我在網絡年代的生活處事方式。
大家試答以下問題:

  一、下屬到你辦公室向你報工作進度時,你是否全情以他為中心,抑或是邊看電
郵或講電話?

  二、開會時會否帶備手提電腦,一面開會,一面看電郵?或者不時低頭,不停地按
Blackberry?

  三、辦公桌上你是否擺放二部電腦屏幕,一部供工作之用,另一部供上網及接收
電郵?

  四、你的手機和家中電話是否有來電等待功能?其實電話打不通有什問題。

  CPA跟multi-tasking不同。Multi-tasking指同一時間做多過一件工作;而CPA是追
求永遠在線,永不跟外界分離,視錯過機會為不可寬恕之罪,習慣同時以多過一件事情
為重點,習慣打斷注意力。例如你在開會,你不斷看由Blackberry接收的電郵,是因為
你認為隨時有一件比開會更為重要的事情發生。

  經常聽到「科技太發達會出現反效果」這句話,但我們願意或膽敢冒錯失機會的
風險,刻意放棄使用普及的科技嗎?大部分人都不會,因此你讀完這篇文章的反應,大
都是一笑置之。你不用去深究什是CPA,只要下次開會時懂得警剔自己要專注開會事
項,或以眼前人為談話中心,我已達到寫這篇文章的目標。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