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投資
P28 信報財經新聞 孔少林
2006-05-12
原是物語
不信數據的會計師
比利在上市公司的地位是一人之下千人之上,他是掌管動輒億元上落賬目
的財務總監,但他工作得不十分開心,因為不論地位與薪酬多高,始終被同事
視為「數佬」一個。同事都清楚,只要在比利面前讚美一句:「比利其實很全
面,管理方面也有一手」,所有財務部設立的障礙便立即自動消失。「數佬」
最討厭是被人家定型為只懂數字而不懂管理。
會計師從求學到工作,過程講求邏輯和系統,對發展個人處事思維和分析
框架有莫大幫助。會計學位是一本行行通行的護照,可是會計師加入一間公司
後,升到某個層次總是遇到阻力,「數佬」身份往往是負累。他們通往事業頂
峰,路途崎嶇兼且處處受阻。
也難怪,財務部管錢,跟所有部門都有接觸,容易出現過節。許多時老闆
依賴財務部把關,作為監管業務狀況的線眼,有時甚至以財務部作「說不」的
擋箭牌。財務部通常是公司內最不受歡迎部門之一,僅次於人事部。平步青雲
要靠貴人,更要靠朋友,減少敵人數目;會計師的「朋友net數」(朋友減敵人
)相比其他專業人士吃虧。
我認為,會計師上位最大障礙不是人緣,而是會計師所受的專業訓練。這
訓練是世上所有工作性質都可用邏輯和系統來解釋,所有工作指標都可以量化
,所有工作結果都可以量度。在會計世界,任何複雜難明的事情,都可以化整
為可量度的方程式。今天商界凡事講求知識型,最重要資產是人-不按牌、包
拗頸、心口寫個「勇」字的創業者和創新者。新一代企業家勇於打破舊有框架
,挑戰傳統思維,視制度為進步的障礙。
會計師能否在他們認為過於虛無的環境闖出頭?可以。會計師在今日商界
,最大挑戰是怎樣打倒一生所受的訓練;他們要相信不能量度不等於不合情理
,更不是不可能。在滿城懷疑中,和黃(013)堅持3G是大有前途的項目,我眼
中的「香港第一(前任)數佬」霍建寧,他早已丟掉計數機,他依賴的應該是
未曾令他失手的一種感覺。
梁文道在星巴克
法國是一個百遊不厭的國家,每到一次都令人有新鮮感覺,而每次離開總
感到原來對這國家的認識是這少。幾年前二位加拿大旅法記者寫了《六千萬
法國人不會錯》(Sixty Million Frenchmen Can’t Be Wrong)這本書,從歷
史、政治、文化角度分析法國為何充滿矛盾。我讀的時候趣味盎然,讀完發現
自己對法國的認識原來是這少。以最近法國爆發學潮為例,我們從遠距離觀
察,想完又想,始終不明白。
最近讀到一則財經新聞,星巴克計劃加強在法國的業務。各位猜一猜法國
有多少間星巴克?貼士是另一個以文化保守見稱的歐洲國家英國有逾五百間,
香港逾六十間;答案是二十三間,而且大部分位於遊客區!想深一層,這現象
頗合理,法國咖啡室保存深厚文化,令人聯想起哲學家、作家、藝術家圍在一
起「吹水」。我腦海閃過的法國咖啡室,影象是梁文道等人在大發偉論。
連鎖式咖啡店能否在法國流行起來?有人認為是遲早的事情。流行文化走
進全球一體化是大勢所趨,即使法國代表「真正」咖啡文化的最後一道防線,
被星巴克攻破是指日可待。麥當勞在法國隨處可見,銷售的不是具法國特色快
餐文化,而是純美國漢堡包精神。再者,星巴克的主打並非咖啡,而是「第三
地方」概念,即星巴克代表屋企和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個聚腳地方。星巴克的成
功,代表這概念是全球通行。
法國對星巴克這場大戰,我把注碼押在堅持傳統咖啡文化的法國,認為星
巴克在法國的規模僅局限於遊客市場。麥當勞在法國飲食界之所以成功突圍,
是因為它以精打細算消費族為目標顧客,標榜廉價快餐,有一定吸引力。手執
一杯幾歐羅的咖啡,代表一種身份,代表消費者對自己的認同。但對花得起
錢及願意花錢的法國人來說,要他們放棄具藝術氣息的咖啡文化,這是不能妥
協的生活態度。
傳媒「捉」到梁文道在星巴克飲咖啡的機會有多大?機會很微,因為星巴
克禁煙。
為什香港不能?
香港旅遊發展局出盡法寶,又搶包山,又幻彩匯香江,一年用六億公帑宣
傳香港,也抵不住香港在今期《時代雜誌》封面出現的效果。今期的標題是〈
污染嚴重破壞亞洲城市的生活素質,首爾可以找出解決辦法,為什香港不可
以?〉一句強而有力的控訴,放在《時代雜誌》的封面,相信嚇怕不少外國遊
客。
香港空氣污染問題主要來自二大源頭:香港二間電力公司的發電燃料排放
,以及來自珠三角的污染。香港政府在兩電排放的問題說了不少,曾特首在施
政報告亦重點提及。政府與兩電簽訂的管制計劃於2008年到期,當續牌的時候
,政府可以藉此機會調高環保規格,改善兩電引起的污染問題還存一絲希望。
但究竟兩電排放佔香港空氣污染的比例有多少,珠三角排放又佔多少?香港政
府沒有提供詳細資料,但似乎每逢農曆新年、五一及十一國慶,即內地公眾假
期期間,香港的天空特別晴朗。我們有理由相信,珠三角排放是香港空氣污染
的最大元兇。
香港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在2002年已開始商討解決空氣污染的方法。2004年
達成共識,以1997年為基準,制訂一列系措施,希望在2010年減少大致一半的
工業、汽車及發電廠污染排放。但當二地政府不斷「商討」、不斷「共識」的
時候,香港空氣的污染問題卻急劇惡化。如果我們登入香港環保署的網站,把
2000年全年「一般監測站」的空氣污染指數與2005年比較,可以看到2000年全
年「偏高」的日子有32%,2005年是42%,五年內上升10%。2004年有八十七天到
達「甚高」水平,高出2003年的五十三天。談了幾年,「共識」了不少時間,
空氣污染卻愈趨嚴重。
根據香港政府預測,廣東省的經濟增長由1997年至2010年至少上升150%,
人口增20%,用電量升130%,行車里數升180%。大家認為廣東省一方面急速增長
,政府另一方面卻要減低一半排放物,成功機會有多大?以內地地方政府「上
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慣例看,空氣污染的管制措施,最後可能只變成各部門
貪污舞弊的工具。
本欄曾經寫過首爾清溪河重生的故事,要搞環保,政府少一點決心也不行
。相信有不少香港市民願意用少許金錢換取清新空氣;市民已經表態,是成是
敗,曾特首,看你!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