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5, 2006

原是物語2006-05-25

P20 信報財經新聞 孔少林
2006-05-25

原是物語
走入去之以夷制夷

  本欄曾提過內地企業「走出去」是迫不得已的防守戰略,目的是彌補本土市場失地
和維持高增長企業的身份。已發展國家的企業何嘗不是?隨中國加入世貿的保護期快
要到期,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市場自然惹人垂涎。在可見將來,相信有不少外資企業
不只「策略性」投資中國,而是「走入去」打真軍搶灘。我也想看看洋鬼子是否真的智
慧過人,船堅炮利,比國企「走出去」從容得多!

  最近,最惹人注目的例子,是美國最大家電連鎖百思買(Best Buy)用一億八千萬
美元購入中國第四大家電連鎖五星電器「一半以上」股權(確實數字未公布,但內地路
邊社稱約56%),揭開了外資企業在家電市場搶灘的序幕。即使百思買成為了五星的大
股東,五星的門市將繼續以五星品牌經營,現任管理層全部留任,至於早前打算上市的
計劃將暫時擱置;目前五星在中國八個省份合共有一百三十六家分店。

  中國家電零售四大巨頭順序為國美(493)、蘇寧、永樂(503)及五星。市場極度
分散,龍頭國美的市場佔有率只約6%,按比例五星應不到2%。在內地,家電零售打價
格戰已不是新聞,隔壁方兄都提過家電零售商打價格戰後,營業額都會大升,生意愈做
愈大,但同時令存貨大幅增加,並愈轉愈慢!已上市的國美、蘇寧和永樂,它們去年的
經營盈利率,除蘇寧持平外,無一不跌;純利率亦順序按市佔率下跌,國美約5%,蘇
寧約3%,永樂約2%,相信五星應不會超過2%。五星去年營業額接近七億美元,即純
利約一億元人民幣。屈指一算,即是百思買用約二十五倍市盈率收購一間盈利率下跌、
靠不停燒錢開舖來支增長的公司,牌面有點偏貴,難怪百思買股價在收購消息公布後
應聲跌約3%。

  內地傳媒認為,百思買是想用最短時間買一個零售網絡,但奇怪的是,百思買並沒
有更換五星的品牌和管理層,這做法有違一般零售網絡收購之道。我相信,百思買買
的,應是一位忠心耿耿、能牽制本地對手的辣薑。

  回顧歷史,百思買在2001年進軍加拿大時,亦是先收購加拿大家電零售業一哥
FutureShop。隨後,百思買在2003年度再慢慢引進百思買品牌店。目前百思買在加拿大
擁有一百一十九家FutureShop及四十四家百思買分店。先收購FutureShop的目的,一方
面可牽制對手,一方面學習本地市場運作,然後才以真身出擊。百思買剛宣布今年將在
中國開設第一間旗艦店。五星對百思買的最終價值,就是以夷制夷(或是以華制華),
延續五星與對手的價格戰,讓對手無法喘息,無法考慮轉型之際,自己從容出擊。這亦
是為什百思買要得到五星的控制權,但又不全面收購的原因(反正五星應不會大賺
!);況且,收購價只是百思買每年盈利約15%,游刃有餘。

  從這方向想,在可見將來,價格戰都不會結束。國美、永樂等要繼續在戰場廝殺,
也要不停向市場籌集資金買軍火,投資價值剩餘多少?不言而喻。

中國芯

  對於中國領導人,「世界工廠」並不是一個美譽:中國人為何只能以大量廉價勞
力,而不是領先創新科技去發展經濟?在尖端科技領域上,中國人不能佔一席位?中國
為何不斷被西方國家政府投訴侵犯知識產權,難道中國人不懂得發明屬於自己、令自己
驕傲的產品嗎?

  三年前,海歸學者陳進宣布發明第一片中國擁有知識產權的高端數字訊號處理器芯
片,中國政府和學術界的喜悅和驕傲是可以理解的。陳進把他的「發明品」取名為「漢
芯一號」,代表中國人的突破。陳進立即成為學術界天之驕子,獲委任為上海交大微電
子學院院長,當年他只有三十五歲。據傳媒報道,過去三年,由陳進領導的研究院共獲
官方無償撥款逾億元人民幣。陳進辦公室牆上掛溫家寶總理參觀實驗室的照片,代表
最高領導也支持他。因此,當中國政府公開承認陳進的「漢芯一號」是一場造假,實在
令人痛心和羞恥。

  「漢芯造假案」,可被解讀為中國政府不滿足於廉價勞工基地的標籤,急於在科技
項目上取得成就,不惜亂灑金錢,這是造假作弊的誘因。從好的一面看,我們慶幸中國
政府勇於承認過失,不再製造說假話的氣氛。

  任何國家在發展科技路途上,必定遇上不少挫折,像陳進之流「海歸神棍」會再出
現,「漢芯造假案」會再發生。可是,犯錯不是致命重點,反而可視為進步過程中的枝
節「噪音」。中國政府切忌沉迷於「超英趕美」式口號,承認中國在科技成就上仍有一
大段路要走,實事求是埋頭苦幹,假以時日,必定會取得成就。

  「漢芯造假案」的揭發過程相當有趣,完全不是《職業特工隊》式高科技解破:一
名有份參與造假的科技人員告密。陳進從美國買了十片摩托羅拉芯片,下令工人把芯片
表面的摩托羅拉標籤用砂紙磨掉,然後加上「漢芯」字樣。高科技造假過程,原來是連
我也懂的「轉label」。

讀夠書

  張五常是令人迷的人物,不同人欣賞他不同的地方。我最被他吸引的地方是,據
他所說,他年輕時長居圖書館,看盡好書,之後幾十年不再看書,因為他不想被別人影
響自己思考,創新的機會較多。求知是不容易停下來的過程,大部分人都不懂或不敢認
為足夠,張五常一喝「夠了」,埋首運用累積的知識去獨自思考和寫作,特別顯出氣
派。

  資訊太多會否壞事?答案是肯定的。求學時期目睹同學為應付功課,無止境地搜集
資料,反而只擺放小量時間在思考和真正做功課,最後弄至資料太多、實質內容太少。
今天環顧身邊同事,他們終日以互聯網為伴,不停發現「新」資料,遲遲不肯去分析資
料和作判斷。收集資料佔了大部分工作時間,變成打工族不肯去思考和下判斷的藉口。

  今天不論學生或打工族,都視互聯網為知識寶庫,不能想像沒有互聯網年代人們怎
樣生活和工作。我們再想一想,今日學生的功課、打工族的工作的質素,是否遠勝沒有
互聯網的日子?我這樣說看似不合邏輯,但千真萬確,資料太多反而讓惰性滋長。互聯
網打開通往資料庫的大門,可是在互聯網世界,我們容易在無窮無盡的資料中迷失。

  面對資料泛濫,我們產生幻覺,以為收集資料等於思考。當我們只收集但不思考,
我們愈感到手上資料不足夠,不停找更多資料,浮沉甚至沉淪在資料的大海中,提不起
勇氣去面對思考和判斷這最重要環節。

  在追求知識的賽跑上,懂得叫停可能就是成功之道。回想求學時期成績最好的同
學,都不是終日不離圖書館的一群,他們把時間用於思考;今日成績最佳的學生,相信
也不會是終日坐在電腦面前的上網高手。我相信,張五常不依賴互聯網,他這份清心,
這名副其實的獨立思考能力,可能是他學問上成就的主要功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