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4, 2006

原是物語2006-07-14

理財投資
P20 信報財經新聞 孔少林
2006-07-14

原是物語
好兄弟



   市場一直流傳,由出售衛星電視予澳洲傳媒大亨梅鐸賺了第一桶金開始,李澤楷
便對傳媒行業迷。早前市場便盛傳出其對電視廣播(511)產生興趣。及後當事人已
作出否認,電視廣播股價亦回歸沉寂。正因為其他投資者對電視廣播暫時失去興趣,反
而是重新評估電視廣播投資價值的時候。

  姑勿論李澤楷是否對電視廣播產生興趣,電視廣播的大股東邵逸夫伉儷的意向,其
實更加重要。因為即使買家由尖沙咀排到沙頭角,如果賣方沒有興趣賣盤,交易根本不
可能完事。如果賣方有意出售的話,那便好辦了,因為賣盤已變成既定事實,只是遲或
早及價錢高低的問題而已。

  那,邵逸夫伉儷是否真的有意賣盤?二位電視廣播的話事人,分別已年屆九十八
及七十一高齡。除非大股東可找到合適的繼任人,或真的對電視行業不離不棄、樂此不
疲,否則出售控制權只是遲早的事。因此,市場傳聞李澤楷一旦成功出售電盈,將向邵
氏伉儷提出收購旗下電視廣播的控制權,亦不是全無根據;而且即使買家不是李澤楷,
亦會另有其人。

  對投資者更有意義的問題應該是:電視廣播這盤生意究竟值多少錢?去年電視廣播
賺十一億八千萬元,扣除出售銀河51%股權錄得的特殊收益,經常性盈利十億五千萬
元。

  盈利增長主要來自收益上升三億六千萬元;與此同時,在全球物價有持續上升壓力
之下,電視廣播的營運成本竟然仍錄得九百萬元的下降─傳聞老闆娘方逸華控制成本絕
不手軟,果然名不虛傳。無線一直喜歡起用新人,近年更有變本加厲之勢。電視迷只好
嘆句友台太不爭氣,令本港欠缺足夠競爭壓力所致。

  自今年初開始,本港樓市日益淡靜,對電視廣告收益有負面影響;不過,在世界盃
熱潮下,今年廣告收益應該可暫時「頂得一陣」。要電視廣播的盈利再上一層樓,關鍵
仍然是「無線收費電視」與電盈的合作能否扭轉乾坤。去年收費電視業務錄得一億八千
多萬元稅前虧損,只要收費電視業務虧損收窄,經常性盈利應該會有進賬。觀乎近期
「無線收費電視」廣告氣勢如虹,虧損減少應無問題,至於能否於三兩年內完全康復,
仍然要在「觀察病房」待多一會。

  假設電視廣播今年廣告收益沒有大變化,成本控制亦無進一步改善空間,惟收費電
視虧損減半,全年盈利將達十一億五千萬元。以昨天收市價計算,電視廣播總市值大約
一百九十五億元,以今年預測盈利計算,回報率接近6%。電視廣播作為一家具壟斷地
位的企業,過去盈利縱有反覆,大方向仍然是向上,對買家來說應該有一定價值。過往
電視廣播的市盈率一度高見二十五倍,以此作基準,潛在買家出價可能高達二百九十億
元,相當於每股六十五元。至於邵逸夫伉儷是否心動,則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了。

  令人奇怪的是,近日電視廣播股價有壓力,反而持有電視廣播26%股權的邵氏兄弟
(080),股價卻節節上升,令人懷疑是否邵氏投資價值更高。日前敝報「主板風景」
版主陸文兄引述邵氏持有清水灣舊電視城重建項目,如落實可建樓面面積高達一百三十
萬方呎,利潤高達三十億元。我遍尋邵氏兄弟年報,卻無所獲。年報對該地產項目應佔
樓面面積多少隻字不提,只知持有電視廣播以外資產,扣除負債,賬面價值只有二億六
千餘萬元,而有關重建項目設計圖則和計劃書將於7月下旬呈交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
至今邵氏在該項目上將獲利多少,仍然是個謎。

  究竟邵氏近日股價升勢,是重建項目好事近,還是市場炒邵氏出售電視廣播股權,
仍然有待揭盅。我只知道,單計邵氏應佔電視廣播股權,市值已接近五十一億元,而以
邵氏昨天收市價計算,市值是五十一億八千萬元,差距少於一億元。邵氏持有電視廣播
以外、賬面值已達二億六千五百萬元的資產,即使不計算物業重建價值,邵氏的投資價
值仍然稍勝一籌,但就要承受大股東賣股不派錢的風險。

我們都有施永青

  免費報紙《AM 730》不是上市公司,但透明度相當高。大股東施永青在自己報紙的
專欄不時透露經營狀況,同時樂於跟其他傳媒分享辦報心得。最近施永青接受訪問時透
露,《AM 730》去年7月創刊,本來打算打破《都市日報》十四個月達收支平衡的紀
錄,可是由於對手《頭條日報》故意壓低廣告價格,《AM 730》目前每月虧損二百多萬
元,預期要推遲至今年年底才可收支平衡。施永青把最敏感的財務數據坦蕩蕩地公開,
不愧是香港傳媒界的黃大仙。

  即使《AM 730》現況比預期稍遜,但辦一張新報紙能夠在二年內收支平衡,成績仍
算是非常出色。根據本港三張免費報紙提供的數據,免費報紙已為讀者和廣告商接受,
每日總印量逾一百萬份,廣告收入現況和前景不俗,成為本地報業一支實實在在、活力
充沛的勁旅。

  反觀收費報紙市場氣氛愁雲慘霧,一是出糧也成問題,一是不停傳出賣盤消息,一
是長期打減價戰;加上互聯網步步向平面媒體進擊,尤其年輕人好像已完全失去讀報動
力,收費報紙果真大勢已去?最近一位報業大亨高呼收費報紙未死,還提出走出困局之
路,值得注意。這位非一般大亨,正是他弄至其他報業大亨永無寧日、《都市日報》的
創辦人Pelle Tornberg。

  《都市日報》創立只有十年,目前在十七個城市出版免費報紙,每日派發量逾七百
萬份;以每日報量計算,已躋身全球三大報業集團之列。

  Tornberg認為,收費報紙必須弄清楚自己的定位。今時今日生活節奏,讀者沒有興
趣去閱讀由記者轉述外電或集體報道的新聞,因為電子傳媒在新聞上做得比平面媒體更
具時間感和震撼力。再者,《都市日報》的成功,證明讀者想要的新聞是平鋪直、簡
單、非政治化。收費報紙不應花太多資源在「人有我有」的新聞上,應盡用資深記者的
人脈網絡和分析能力,發掘出新鮮題材,用新角度去提供有見地的評論。

  Tornberg認為,收費報紙絕對有得做,還可與免費報紙共存,但重點是定位要有特
色,胡亂投放資源的報紙遲早被淘汰。他最感到莫名其妙的是,為何以知識為定位的報
紙不斷走大眾化路線,擠進一個沒有出路的市場;他覺得收費報紙最大價值,是向讀者
提供在其他媒體找不到的獨家及獨到評論,這也是讀者願意付鈔的動力。

  假如Tornberg所言不虛,香港哪些收費報紙有得做、哪些不容易做下去,這個局不
難拆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