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05, 2006

原是物語2006-06-05

理財投資
P20 信報財經新聞 孔少林
2006-06-05

原是物語
走出去之狡猾老兔

  去年初,聯想(992)剛宣布以一百億港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當時即將退任的
聯想主席柳傳志向傳媒解釋收購IBM的原因:「到了國際的賽場,是烏龜騎在兔子上,
由兔子帶烏龜跑。」柳傳志補充說:「沒有品牌是打不出去,聯想如要打品牌肯定要
投入十億美元,但亦很難做出來。」言下之意是,聯想收購IBM是為了節省衝出中國所
需的時間。

  可是聯想收購IBM後,逐步把IBM品牌淡化,統一集團產品品牌為Lenovo,這做法令
人百思不得其解。假如聯想只是對IBM銷售網絡和管理團隊,而不是對IBM品牌感興趣,
柳傳志當日的一番話應怎樣解讀?聯想收購IBM這一役的動機愈來愈撲朔迷離,究竟收
購為了什?

  聯想最近宣布完成收購IBM後首份全年度業績,在「重組開支」上升拖累下,盈利
下跌九成,至不足二億元;即使撇開一次性的「重組開支」,聯想核心業務表現也明顯
下滑。從聯想在各大市場的業績可見,內地業務表現出色,保持理想增長,盈利也不俗
;反觀歐美業務表現呆滯。看過這份成績表,最顯眼的是歐美業務困難重重,前境不明
朗,往後日子可能比現在預見到的更壞;反觀內地業務卻愈做愈好,不單保持領先位
置,更拉遠跟對手距離。

  我曾提出這問題,現在要再問:為什聯想要買一個麻煩回來?聯想的內地業務不
錯受到戴爾、惠普入侵,但「走出去」真是唯一可行之計?歐美個人電腦市場持續不
濟,增長空間有限,對手全部處於苦戰中。其實,聯想可先留守內地市場,鞏固自己實
力,乘中國品牌在世界崛起,提高Lenovo品牌知名度,部署打進增長潛力較高的新興市
場;另一方面,耐性地「等」IBM這些疲態畢露的品牌繼續流血,伺機以低價收購。

  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在被聯想收購之前,三年合共虧損八十億元;收購後,仍繼
續出血。聯想在這宗收購付出了六十二億元現金,同時把IBM四十億元負債「揹」上
身,兼且給予IBM十三億股聯想股份,市值約三十億元。這宗「走出去」交易的贏家是
狡猾的老兔。

走出去之女人直覺最準

  我推斷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整合過程中,最難處理的事項,是人事管理。最
近聯想行政總裁阿梅里奧(Bill Amelio)接受《財富》雜誌訪問,對答中內藏玄機。

  聯想現有二個總部,分別位於北京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可是阿梅里奧卻現居新加
坡。新加坡是他加盟聯想之前、舊公司戴爾亞太區總部的所在地。記者問他有沒有打算
搬離新加坡,阿梅里奧的答案是,由太太決定。

  聯想於2004年12月宣布收購IBM,整項收購到去年5月才完成,收購後首任行政總裁
沃德(Stephen Ward)人如其名─「郁得」。沃德上任後不足一年,便在去年12月離
職,由阿梅里奧接任。還記得聯想宣布收購IBM時,管理層大鑼大鼓強調聯想決心轉型
為國際化集團,因此員工文化也要國際化,集團語言改為英語;最矚目的是,聯想強調
沿用IBM舊管理層,防止失去美國員工人心,確保順利過渡。當時聯想老主帥柳傳志退
居董事,楊元慶轉任主席,沃德被視為聯想新班子的主要領導人。但是不足一年,沃德
真的是「郁得」!

  內地企業以廉價勞動力見稱,即使白領行政人員薪酬經過近年急升,薪金水平跟外
國企業仍有一段距離。假如聯想收購IBM的其中目的,是把部分原有IBM工序轉移到員工
成本較低的內地,產生什「協同效應」,我認為這樣的「走出去」更令人擔心。

  聯想收購的IBM業務有萬多名員工,小部分跟生產有關,大部分負責銷售有關工
作,所以聯想能減輕成本的空間有限。現在每名IBM員工心裏都可能在盤算,自己的工
作轉移到中國機會有多大。這份誠惶誠恐的壓力,對工作表現的打擊不能低估。聯想收
購IBM不是為了IBM品牌,又不是為了「協同效應」,「走出去」的目的不得其解。

  收購後,雖然聯想內地管理層不斷強調,集團當前之急是穩定IBM員工情緒,他們
看見IBM舊將沃德到聯想履新不足一年時間便無故離開,有誰不害怕?戴爾「獵頭」回
來的阿梅里奧決定聽從太太的說話,暫時按「家」不動。或者阿梅里奧都相信,女人的
直覺通常很準確。

06世界盃之當心兩黃一紅

  對「真心球迷」來說,打假波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二十二個獨立思考的成年人在場
上競技,數以百萬對觀眾眼睛的監視下,光天化日下打假波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打假
波應驗了「有錢就有辦法」這說法。

  數年前英國警方偵破「查爾頓熄燈案」,揭發犯事者受馬來西亞賭波集團指使,在
適當時候熄燈迫賽事腰斬。在亞洲,賭例是球賽在上半場腰斬,賭盤作廢;下半場不管
何時腰斬,賭盤仍作實。賭波集團一面睇波,一面用長途電話跟場務員保持聯絡,在有
利自己賽果的時候向同黨發出指令熄燈。這事件的啟示是,影響球賽賽果的,不單是球
場上二十二名球員。

  說到收買球員,許多人即時聯想起守門員,因為守門員表現好壞比較容易直接影響
賽果。最近意甲爆出踢假波醜聞,國家隊門將保方涉嫌有份參與。守門員刻意表現差
勁,不錯可改寫賽果,但如果「演技」欠佳,表現得過分礙眼,可能會影響自己在球場
上的前途。因此,球員須平衡球場上表現和「搵錢」機會,過分搏命「搵錢」可能影響
球迷對自己的支持,扼殺日後長搵長有的「錢途」。

  在球場上,賭波集團最容易埋手又可直接影響賽果的收買目標是球證。前文說過,
世界盃執法球證大都是業餘身份,不少來自發展中國家,收入有限,接受賄賂「機會成
本」較低。可是,球證跟球員一樣,須平衡表現過分出位影響日後執法機會的風險。因
此,球證也要小心行事,務求做到「財色兼收」─收取賭波集團的賄金,又收取國際足
協對他們出色表現的讚賞。

  球證「搵錢」的最佳工具是「兩黃一紅」,重點是比賽初段出示黃牌予球隊主將。
如法國韋拉、英國謝拉特、德國波歷克等球星踢法勇猛,容易產生碰撞,比賽初段出示
「問題」黃牌,不大為人意,評述員甚至稱讚球證先來一個「下馬威」;第二面黃牌
則是無可置疑的犯規,主將被逐離場,賽事形勢立即改寫。即使主將領了黃牌不再犯
規,他們有所顧忌,表現大打折扣。

  大家不妨留意今屆世界盃黃牌出現「兩黃一紅」的次數。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