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投資
P28 信報財經新聞 孔少林
2006-06-20
原是物語
高盛斟茶阿嬸賺幾多?
作為一部賺錢機器、出產全球政經要人搖籃、協助全球企業融資
和併購中介人,投資銀行高盛風頭一時無兩。現任主席保爾森獲布殊
提名出任財長,不少患眼紅症人士開始談論「高盛皇朝」對全球政經
界的影響。早前《經濟學人》用了大篇幅分析高盛,對於這份編採嚴
謹、「惜字如金」的雜誌來說,實屬罕有。文章結論是,高盛這部「
機器」將繼續全速前進。
不少人分析高盛成功之道,結論大都是重視團隊精神、完善內部
培訓、跟客戶保持良好關係等;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我最近接觸
到關於高盛的數據,對它的成功有另一個看法;數據是,2006年首三
個月,高盛每名員工平均收入是二十二萬美元。請注意,是三個月!
是所有員工平均工資,即包括司機、茶水部阿嬸!我認為,高盛成功
的另一原因,是它沒有兼營商業銀行的包袱。
假如高盛兼營商業銀行,它怎樣處理負責「中小企貸款」部門跟
「企業併購」部門主管薪酬上的差別?大家都是副總裁,前者薪金連
花紅可能只及後者的「零頭」。同時是商業和投資銀行,高層為了減
低員工之間的磨擦,平衡各人心理,從而稍為調節員工薪金,但所引
起的混亂無法估計。投資銀行員工心態是,憑我的「橋」、關係、努
力為公司賺大錢,能夠分享金錢成果是天公地道;公司要奉行「社會
主義」的話,我即起身!
偏偏全球商業銀行不停發「一站式」銀行服務這個夢。「一站式
」的意思是,結合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資源,為客戶提供全面銀行
服務,例如為計劃併購的客戶提供融資─「借錢畀你去收購」。「一
站式」模式不錯可為同是商業亦是投資性質銀行提高盈利及鞏固客戶
關係,但過程中難免產生員工之間的磨擦。大家都是為銀行出力,為
何投資銀行賺錢比商業銀行家高出這多?
由始至終,高盛堅守投資銀行這定位,上上下下習慣了投資銀行
「弱肉強食」和「能者居之」文化,患眼紅症員工數目不多─「你有
本事一樣可以賺這多錢」。員工上下一心專注為公司賺大錢,同時
亦為自己賺大錢,從下至上萬眾一(私)心,正是高盛取勝之道。
三個月賺二十二萬美元這數據,即是說每人平均每年賺七百萬港
元。我估計,在高盛總部工作的茶水部頭號斟茶阿嬸,她的年薪也比
香港的銀行分行經理高,有沒有人願意跟我打賭?
二十年過眼雲煙
蓋茨終於正式宣布二年後退出微軟,全身投入慈善事業,二十年
的蓋茨微軟年代,將告一段落。蓋茨是科技界的重要人物,這幾天論
其功過的文章自然排山倒海。繼續破口大罵的為數不少,鼓掌稱讚的
卻只集中在其慈善事業之上,少有提及蓋茨在科技界中的建樹。
如果大家公司有I.T.同事,不妨訪問他們對蓋茨有怎評價,「
毀譽參半」、「功過相抵」應該已是最好的評語。他們所持的理由大
家耳熟能詳:微軟最喜歡推出四肢不全的產品,不是嗎?「視窗」XP
已推出幾年,就在幾天前,微軟「又」再發現一重大致命的錯誤,沒
完沒了;微軟壟斷,硬把I.E.瀏覽器打包入「視窗」,殺死我們喜歡
的「網景」;微軟打壓有創意但沒財力的軟件公司;微軟產品冇型、
不過癮等等。我當年亦曾經死守「網景」至2001年,直至公司裏只得
我一人仍未裝上I.E.,見四野無人,才不得不放棄。有人形容如果微
軟是超市,就是沃爾瑪;如果是食物店,就是麥當勞。這幾年,彈劾
和對抗微軟是主流,讚賞蓋茨是異端。
直至在電視上見到蓋茨親自宣布即將退出微軟,卻突然百感交集
。在微軟的軟件上生活、溝通、拚鬥了二十年,實在不是短時間。如
果蓋茨在科技界不算一個有功績的人物,誰是?想了幾天,禁不住推
翻以前對他的看法。
這二十年來,如果不是有蓋茨和微軟,個人電腦又怎能如此普及
?到了今天,哪一個辦公室、哪一個員工,可以沒有個人電腦而運作
?哪一門生意不因為電腦化而受惠?如果不是微軟一統天下,科技人
員又如何能在一個共用平台上,放心不停開發,不用擔心規格不同,
阻手阻腳?說得對,微軟「冇型」,廉價(相對當年的IBM大型電腦
及蘋果系統),就算是科技界中的沃爾瑪,又如何?普通人入不到
IBM的門口,沃爾瑪版的微軟卻中門大開,數千元有找,人人有衫
,總好過衣不蔽體。
我當然記得微軟打「茅波」,殺死「網景」。但反觀當年,支持
「網景」如我的死硬派仍然佔大多數,可惜自從「網景」賣給美國在
線,不思進取,推出「網景」第四版之後,遲遲未有再推出第五版,
只把舊版修修補補,產品終於追不上時代進步,被淘汰是遲早之事。
那些被微軟消滅的軟件公司,除了及不上微軟財雄勢大外,會不會像
「網景」一樣,在產品功能上還差一大橛?當年不少人排隊搶購微軟
推出的新產品,就是因為它簡單易用,操作電腦軟件又不用看應用手
冊,這不就是功力嗎?
況且,蓋茨除了是軟件設計師,亦是一間公司的CEO,如果對競
爭對手放軟手腳,在商業社會亦是死罪一條,難以向股東交代。
說到打壓,正如《侏羅紀公園》的名句:「Life finds a way.
」微軟雖然霸道,卻斷不可隻手遮天。只要有好軟件,哪怕不能突圍
而出!近幾年發展得很好的免費共用軟件,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微
軟獨霸個人電腦市場,又如何阻得住Google的二位創辦人轉戰網絡世
界?到今天,蓋茨亦不得不承認在這個網絡時代,微軟已經被Google
拋離了一段距離。Google今天迅速發展,在網絡世界建立自己的運作
系統,辦公室軟件網絡化已經指日可待。一代新人換舊人,論野心,
微軟比Google還差一橛,我們又會不會因為要鋤強扶弱,將來把
Google定性為科技界中的黑武士、大奸人?
千秋功過,最後總有定論。但觀乎蓋茨在這大好年華,寧願選擇
花時間在非洲兒童身上,而不親自領兵開發最新軟件,與Google決一
死戰,可見大家對他在科技界的成就或褒或貶,似乎都只是過眼雲煙
,不再重要。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